王某某,女,16岁,四川泸州人。恶心、干呕7天,伴纳差,厌油,口干,口苦,中腹部阵发性疼痛,食后腹胀,胸闷,舌尖红,苔白腻,脉沉细。诊其为呕吐,证属肝胃不和。治宜疏肝和胃。拟方小柴胡汤加味而获显效。
王某某,女,16岁。2015年4月6日初诊。
主诉:恶心、干呕7天。
患者于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、干呕,纳差,大便不成形,1-2次/日,至我院门诊,给与“乳酸菌素片”、“盐酸小檗碱”等治疗,症状无缓解。今诉恶心,干呕,伴纳差,厌油,口干,口苦,中腹部阵发性疼痛,食后腹胀,胸闷,睡眠欠佳,大便成形,量少,1次/日,小便正常。精神差,舌尖红,苔白腻,脉沉细。半月天前曾因右侧胸部带状疱疹在外院静脉滴注“阿昔洛韦”、“克林霉素”等药。正值经行2天。今查血常规、肝功、电解质等正常,肾功示:CREA 134umol/L。中医诊断呕吐,证属肝胃不和。治宜疏肝和胃,予小柴胡汤加减。
处方:
柴胡12g 酒黄芩10g 法半夏10g 党参15g
大枣10g 陈皮10g 旋覆花15g 紫苏梗10g
竹茹10g 佛手10g 蜜枇杷叶15g 炙甘草3g
生姜3片(自备)
4剂,日1剂。
嘱两日后复查肾功。
2015年4月9日复诊:患者精神正常,自诉已服药2剂,诸症尽除,纳寐、二便正常。今日复查肾功正常。嘱服完上方药巩固疗效。
按:呕吐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《诸病源候论·虚痨吐利候》曰:“胃气逆则呕吐”,指出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。本案患者病前曾在肝经循行部位右侧胸部出现带状疱疹,致使肝疏泄功能失常,终致脾胃功能失常,胃气上逆,故见恶心、干呕、纳差;肝失疏泄,气机阻滞,不通则痛,症见腹痛、腹胀;肝郁化热,故见口干、口苦;舌尖红,苔白腻,脉沉细,亦为肝胃不和之征。治宜疏肝和胃。《伤寒论》101条曰:“……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故方选小柴胡汤加减。方中辅以陈皮、佛手、紫苏梗理气调中,佛手兼能疏肝健脾和胃;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呕吐酸……皆属于热。”竹茹、枇杷叶清热、止呕;旋覆花和胃降逆。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,小柴胡汤切中病机,故获显效。